智慧投资者

入职300家公司骗工资,夫妻俩月入超60万:开豪车、戴名表-300万的车收入要多少

lne 0

他们的车子贵得惊人,他们的工作地点不断变换,他们的收入却只是基本工资,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呢?

近日,上海浦东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涉及上百人的“职业骗薪”团伙,这些人以高薪销售为幌子,频繁跳槽,从中小型金融公司骗取工资和补贴。其中

一对夫妻两年内入职了300多家公司,仅月工资收入就超过了60万元。

这些人是如何实施诈骗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被警方揭穿的呢?

案件的发现源于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板沈总,沈总今年投资了一个新项目,需要招聘一批销售。他没想到的是,他招聘的9个销售中,都是“职业骗薪”团伙的成员。

这些人都有着“优秀的简历”和一流的口才,还有着昂贵的手表、公文包和车钥匙。

沈总以为他们是业内精英,就以3万元底薪,20%提成的条件录用了他们。

然而,沈总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这些销售入职后,

从不打卡上班,只是每天在工作日志里写着自己在跑客户

,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却没有带来任何一个签约客户。沈总感觉自己被骗了,就开始查看他们的社保缴纳情况,结果发现,他们9人的社保都没有缴纳成功。

沈总怀疑他们还在其他公司上班,就要求他们提供离职证明,没想到,其中一个销售提供的离职证明竟然暴露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原来,

这个销售在沈总公司上班的同时,还在另一家金融公司上班

而且,在这家金融公司里,还有其他7个销售也是沈总公司的员工。沈总气愤不已,立即向浦东警方报案。

浦东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取证和证据固定,警方认定这伙人和企业之间构成了诈骗犯罪,并于今年3月8日会同经侦总队对已经查证的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抓捕,

当晚共有51人落网。

经审讯,这伙人中最为狡猾的是徐玲玲夫妇俩。他们

两年多来入职了300多家公司

,并发展下线一起参与诈骗。他们选择的都是中小型金融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没有严格的背调制度和社保缴纳机制。

他们利用《劳动法》对试用期员工的保护条款,在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辞职跳槽。

如果遇到老板催促业绩或者要求社保缴纳的情况,他们就会

找来群众演员假装客户

或者出具假离职证明来应付。

据警方统计,截至目前,

这伙人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这起“职业骗薪”案件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表示震惊和愤慨,认为这是一种无耻和恶劣的行为,应该严惩不贷;也有人表示好奇和佩服,认为这是一种高智商和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角度来看,“职业骗薪”都是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公共秩序的侵害和破坏。它不仅损害了用人单位的财产权益和信任基础,也影响了正常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和市场竞争环境。因此,“职业骗薪”

绝不能被容忍和纵容,必须依法严惩。

“职业骗薪”的存在和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就业市场中存在着

信息不对称、监管缺失

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小型金融公司等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背调制度和手段,导致“职业骗薪”者能够轻易地通过虚假简历、证明等手段获取信任和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导致“职业骗薪”者能够逃避法律责任和惩罚。“职业骗薪”者

利用了市场机制中存在着的漏洞和弱点

,实施了

有组织、有预谋、有目标、有方法、有利益链条

的诈骗活动。

“职业骗薪”的出现和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存在着

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等错误价值观念。这些人认为只要能够获取金钱利益就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考虑他人感受;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享受物质生活就可以无视精神追求、无视社会责任、无视法律规范;他们认为只要能够

显示自己智商高

就可以轻视他人尊严、轻视社会公平、轻视道德良知。

“职业骗薪”是一个涉及法律、市场、价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现象。它既需要警方等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也需要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既需要相关部门等监管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等教育主体加强诚信教育。

影像仪

自动测量

测量仪器 上海

影像仪公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