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别再抱怨份子钱了上海出租车公司比司机穷强生每天份子钱多少
周健报道 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连续两年向职工“晒账本”开行业先河。据最新披露的“账本”,用于驾驶员工资、奖励、补贴的费用,上升到1318元/车/月,但是公司每月每车亏损461元。上海几大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比司机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希望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
落实保障职工四种权益
自2015年12月1日起,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强生出租公司,在其上级——久事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安全服务考核奖励的改革举措,强生出租公司年投入6500万元,对驾驶员实施月度考核奖励,驾驶员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考核奖励实施后,驾驶员每月一次的会议出席率上升到96%;至2016年乘客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结果,连续六年保持行业第一。
强生公司注重内部挖潜,又推出惠及驾驶员改革举措的“组合拳”:2016年初,实施《营运驾驶员安全行车奖励办法》,将肇事车辆修理基金和单车事故成本的节余部分,对一个统计年度内未发生交通事故的营运驾驶员进行奖励;旗下的内部加油站,以集团采购的优惠价格向强生驾驶员开放,驾驶员人均年可因此增加收入2500元。配合交通违法大整治,公司斥资500万元奖励无交通违法、无交通事故的驾驶员。
为有效落实和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根据强生出租汽车改革方案关于“建立规范的成本规制,并向职工公开企业成本”的改革举措,2016年4月和2017年4月,强生出租公司连续在两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向200余名职工代表详尽公布了《年度成本规制单车利润情况表》,将公司上一年度各类收入、成本以及经营利润情况向与会职工代表公开,提交会议审议表决。这在百年强生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开了出租汽车行业之先河。
职代会还公布实行管理人员与驾驶员收入挂钩的联动机制,即驾驶员收入不提高管理人员收入不能增长,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各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驾驶员合理的倍数关系,使管理人员的工资在职工的监督下公开透明。
看了“账本”,职代会代表们深刻感受到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压力,充分理解公司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决策,对公司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毫不动摇地推出惠及驾驶员的各项措施,斥巨资提高驾驶员收入,表示了赞赏和支持。
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
强生出租车公司晒出的“账本”显示:企业成本分为“营运保障成本”和“营运管理成本”两大部分。其中,“营运保障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成本”和“驾驶员成本”。车辆成本:车辆折旧、车辆修理分、车辆保险费、行车事故费等,驾驶员成本包括工资(病假、年休假、考核奖励等)、社保成本及其他福利待遇。
2015年,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出租汽车经营净利润1109万元、单车净利润79元/月。据最新披露的“账本”,2016年出租汽车经营净利润下降为-6251万元、单车净利润下降为-461元/月,从濒临亏损走到亏损。
怎么会亏损呢?从主要成本趋势图中可以发现,用于驾驶员工资、奖励、补贴的费用由2015年775元/车/月,上升到2016年1318元/车/月。
上海几大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表示,自己企业如果晒“账本”,情况将与强生出租车公司差不多,即使没有亏损也是濒临亏损,经营压力较大。
“出租车公司的用工成本每年增长8%左右。”原上海巴士出租车公司营运部经理周闻华指出,用工成本是出租车公司的较大一块支出。
由出租车公司向司机让利,将考验企业的承受极限。即使企业持续让利,也难免司机撂挑子,各大出租车公司都有明显的招工难和车辆闲置现象。
出租车司机归根结底是个体经营者,无法避免利益驱动。周闻华认为,除了出租车公司与司机相互体谅,还需要及时调整运价。最近,上海媒体关注上海市民打车难,批评出租车司机挑客和拒载。这些有损出租车行业形象的行为,原因之一是运价基数不合理。
“现在平均运距已经增长到了9公里,平均每年增长1公里,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每年增长200—250公尺。这些年,出租车公司搬离市中心区域,有些搬到了外环外,驾驶员进公司一次,可能空驶15公里,那么宁可在内环以外做生意了。”周闻华是业内少有的行家,在约20年里专门研究行业的平均运价、平均运距、公里利用率、人车次公里、小时营收等重要指标。他解释,运距越长,就是公里利用率越低,市民打到车的概率越低。“我早就发现,驾驶员高峰时段不肯进城(市中心),旅游季节不肯进点(景点)。”
而在市中心,出租车司机是宁可做50笔短差,也不愿做5笔长差。“根据现行运价,在白天不考虑堵车的前提下,驾驶员要完成800元营收,有2种选择:一、做50笔3公里以内的起步价短差,车辆最多行驶150公里;二、做17笔15公里以内的长差,车辆最多行驶255公里。”周闻华的计算结果显示,驾驶员选择哪一种,是不言而喻的。
周闻华不同意电调平台“万能”的观点,“不管你要建设什么平台,都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人等车方便,还是车等人方便?”上海曾经在市中心推行出租车扬招站点的营运模式,周闻华建议再次重视,“在那里停车不违反交通法规,可以一笔业务接一笔业务。”
上海几大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都呼吁,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梳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平衡企业、司机、乘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