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资者

【推荐】利率市场化视角下的LPR调整2012年前的贷款浮动利率是多少

summer 0

作为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利率市场化一直备受关注。2019年以来,伴随LPR改革逐步落地,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贷款利率并轨的完成,有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扩信用、稳经济;也将使银行息差承压,对银行的风控能力、内部定价能力、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并加剧行业分化。下一步,LPR大概率继续向下,存款基准利率下调或择机推出,以更好助力LPR改革成效显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在市场自发需求和地方试点下,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拉开。其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3—1999年):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开始上浮。

为借助货币市场找到一个能够较好反映市场上资金供需情况的“锚”,我国利率市场化首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启动。1996-1998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国开债和国债发行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逐渐形成。与此同时,1998—1999年间,央行连续多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银行开始锻炼利率定价能力。

(二)第二阶段(1999—2013年):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开始浮动。

第一阶段基础上,央行开始稳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999年10月,从大额定期存款、外币小额存款入手,央行开始对存款利率市场进行探索。2002年3月,央行在全国范围内选取8个县(市)的农信社开展试点,允许存款利率上浮30%,贷款利率上浮70%,试点取得较好效果,农信社支农、支小力度显著加大。2004年10月,央行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银行存款利率均允许下浮,且下不设底。2005年3月,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全面放开。期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度停滞。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完全实现了市场化。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三)第三阶段(2014-2018年):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在形式上基本完成。

为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4-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先后提升至基准利率的1.2、1.3、1.5倍;2015年10月,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之所以说是“形式上”基本完成,是因为部分银行实质上仍未具备存贷款的定价能力,为防止同业在存款上的恶性竞争,银行继续实施存款利率行业自律,1年期LPR利率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之差也较为稳定,其市场化作用未有效发挥,存贷款利率变动仍存在无形的天花板。此外,受制于多种非市场因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宽货币”不能有效转化为“宽信用”,“利率双轨”问题仍较突出。

(四)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LPR改革启动,贷款定价换“锚”,贷款利率完成“两轨合一轨”。

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在国务院部署下,2019年8月17日,央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自此新增贷款的定价基准LPR不再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而是参考市场化的MLF利率,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改革完成。12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决定对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做出安排,转换时间上,从2020年3月1日至8月31日之前完成,同时央行还对按揭贷款和非按揭贷款的转换规则做出了不同安排。从新增到存量,前后相隔不足5月,改革速度超市场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LPR改革落地的影响

一方面,

LPR改革的落地,有助于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并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扩信用、稳经济。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较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0.2个百分点;伴随货币持续宽松和MLF利率下行,2020年2月20日最新报价显示,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4.05%、4.75%,较去年8月第一次报价已分别下降20BP、10BP。央行通过下调政策利率尤其是MLF利率引导LPR下行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有助于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其中议价能力强的中大型制造企业、中大型国企、中大型融资平台等最为受益。同时,存量浮动利率房贷定价基准的加快转换及中长期LPR报价的下行,也有助于增加居民按揭贷款需求,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房贷负担,利于扩大内需。从长期来看,LPR挂钩的MLF利率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央行可通过控制MLF利率达到升息、降息的效果;贷款利率并轨的实现,将强化贷款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联动,改善狭义流动性与广义流动性之间存在的明显时滞效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另一方面,

LPR改革的落地,将使银行息差承压,对银行的风控能力、内部定价能力、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并因贷款议价能力差异加剧行业分化。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使得行业息差承压,对资产负债主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2018年以来市场利率相对贷款利率大幅走低,实际上大幅改善了银行的净息差状况,此次LPR改革正是驱动银行让利实体。若银行为增厚收益提高杠杆、拉长久期、下沉资质,将对银行的信用防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对于非按揭中长期贷款而言,因转换的灵活度更高,包括参考LPR的期限品种、加点数值、重定价周期、重定价日等内容均由借贷双方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由协商决定,这也对各家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利率、资金波动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也会随之提升,需强化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从同业竞争来看,在借贷双方市场化的磋商过程中,银行对于消费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等零售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以零售业务为特色的银行受到的影响将相对更小;伴随政策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或陷入两难境地。伴随改革深入,业务基础好、风险定价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平稳地度过改革期,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未来走向研判

一是LPR未来大概率向下。

从LPR构成看(LPR=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目标利润),LPR中枢大概率处于稳中有降的通道。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增速中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利率水平中枢将趋势性下降;随着科技运用和经营效率提升,经营成本长期趋于下降;因LPR是面向最优质客户发放的贷款,风险成本相对较小;在银行让利实体的背景下,目标利润率预计平稳为主,甚至有下降空间。从政策取向看,目前政策明确要求确保小微企业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力争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继续下降。预计年内央行将继续通过调降政策利率的方式引导LPR下行,LPR报价仍有15-20BP的下调空间,全年料“前快后慢”,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以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

二是存款基准利率下调是后手牌。

央行或根据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情况择机推出,以更好助力LPR改革成效显现。2019年以来的贷款利率并轨,意在消除银行对于大中型企业的超额利润,迫使其改变传统服务方式,以市场化手段提升服务小微和民企的能力。但目前,抑制信贷定价下降的主要矛盾仍在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偏高和风险定价能力缺失。若要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一方面需要控制银行总负债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银行创新业务模式,健全风险定价能力,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水平。当前,监管已通过规范结构性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创新型智慧存款等来稳定银行负债价格,但负债成本下降的幅度还取决于政策执行的严厉程度,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对于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促进银行让利实体,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并保证银行体系稳定健康运行,此时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推动广谱利率同向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丽云)

自动测量

上海影像测量仪特价销售

影像仪公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