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13号公路纵行老挝老挝印象
2009.12
15年前,2009年12月27日,我们一车3人从磨憨进入老挝,沿着13号公路,从北边的中老边境的磨憨-磨丁口岸,向南到了老柬边境的农诺肯-达拉边克里尔口岸,之后基本原路返回,历时13天,纵向两次穿越了老挝。
老挝是个窄长的国家——南北超过一千公里,东西最窄处仅一百公里——13号公路纵贯老挝。
13号公路以首都万象为始点,分为南、北13号公路,即S13、N13。我们从中老边界的北13号公路的终点,走到老柬边界的南13号公路的终点。
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老挝最大的河流,它大体和13号公路相伴,从北向南流过老挝,进入柬埔寨。
老挝全称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老挝,英文为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e Republic,缩写The Lao P.D.R。
老挝没有海岸线,是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东与越南、南与柬埔寨、西与泰国、西北与缅甸等五个国家接壤。
老挝人口很少,仅为652万(2007年7月),是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
在老挝,所见的旅游团不多,只在万象见到一个旅游团,还是国内的,但背包的西方游客非常多。也许是圣诞节的缘故,各旅游胜地到处都是“背包一族”的老外,或在草地中的地席上、或在草棚下的吊床上,抱着啤酒,看书、闲聊,消磨着时光。
在老挝,有很多中国人,除了做工程、修公路的外,大量的是做小生意的,也有开饭店、搞种植的。在老挝最南边的一个小镇上,我们用蹩脚的英语加形体语言,正在艰难地设法和老板沟通,一旁的老板娘忽然插问:“你们是Chinese吧?”大家都笑了。
到了老挝,哪怕在最偏远的小集镇,你只要看见卖五金电器的小摊铺,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开的,如果摊铺门脸上贴着中文对联门额、店铺中正播放着中文电视节目,那就百分之百了。其中九成以上的,都是湖南邵东人(据他们自己说已达五六万人之多)经营的,而且大多是近两三年才到老挝的,刚刚站住脚,正在艰苦地淘金创业。这不由得联想起当年华侨先辈们,“闯南洋”时的艰辛。
老挝社会治安良好,秩序井然。老挝人淳朴、平和、知足、安详、友善,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路边问路,尽管语言有障碍,但并不妨碍老挝人热情地为你指点;在路上开车,老挝人可以说“礼让三先”,和我们国人开车争强斗胜、唯恐吃亏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照,公路上也极少见刮碰等交通事故;在餐馆,我们要了3份一样的饮食,老板娘一点也不马虎,不紧不慢,一份一份地为你烹制,又一份一份地为你端上。在商场、官场中打拼得红了眼的我们,没有了那份悠闲自得,没有了那份从容不迫,没有了那份宽容慈祥。
在老挝,基本没有太大的语音障碍。做生意、开旅店的老挝人,多少都懂一些英语,加上比比划划,一般交流还行。在万荣我们住在一家“Guest House”(比Hotel-旅店便宜),老板是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一点英语都不懂,但她精明地猜着我们的询问,带我们看房间、用手指比划价格,最后顺利成交。我们在加油站用老挝语发音的“Dad”向老板娘问去瀑布的路,半天也没闹明白,最后她冒出一句:“Do you speak English?”这才解了围。
在老挝,你把P.D.R解释为Please Don’t Rush(请别着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没有对老挝人的诋毁与贬损,而是表露出对返璞归真的憧憬和向往。
西方背包客的怡然自得,老挝老百姓的泰然自若,令人反思:我们为何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只是追逐着心目中所谓的“美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仅仅留下“到此一游”的标准照。是呀,最轻松悠闲的旅游,也竟然带上功利的目的,变成了别样的“打拼”!
我们沿13号公路一道向南,又原路退回,有一半的回头路,因此不好采用通行的游记格式,不能按时间顺序,只好按城市和地区分成几部分,陆续地来写游记。
几点提示(这些都是2009年时的行情,仅供参考):
1)老挝的货币单位为Kip,最小的面值为1000Kip(在银行换钱给过500的,但日常未见过用),约等于人民币0.8元多。只要你习惯了用“千”(当地人说“刀叁”,似乎是英语“Thousand”的发音,我猜的)作单位并当成我们的“元”,不说1万、10万而说10千、100千,那很快就能找到价格的感觉。在老挝用人民币兑换比较吃亏,而且除了中国老板和大城市,一般都不接受人民币,因此应在磨憨过关前兑换好老币(有不少主动问你换不换钱的);美元则比较通用,100、50美元大面值的兑换比较占便宜,我曾在老挝人吃饭的小摊上,看过老挝练摊的用1美元(可兑换8千多)支付10千的米粉钱。
2)中移动“全球通”用户,在老挝境内可以直接国际漫游(通过ETL的网络),但价格很贵(似乎接听、主叫每分钟都要十几元人民币),但若通过拨打**139*86+国内号码,仅5.99元/分;GPRS除了国内收费外,要加国际漫游0.05元/KB,少用点还可以接受;向国内发短信每条2元,收短信免费(在老挝,我一条垃圾短信都没收到过,看来治理垃圾短信这个顽疾,电信部门“非不能,不为也”)。建议,去老挝时多带一部手机,装上一块老挝ETL的卡(在我国磨憨口岸卖40元人民币一张,内含30千老币的话费;往中国发短信每封0.86千老币、打电话大约每分钟2千——切记短信收信人的电话前缀一定要用+86而不能用0086;在老挝ETL间互通电话每分钟似乎0.6千老币、互相发过几封短信好像免费),这样一台接国内短信、监听国内来电(不要接听),重要的来电用另一部手机打回去。当然,公费报销话费和“不差钱”的,就不用如此麻烦了。
3)老挝的交通标志比我国的完善,统一、规范、齐全,除了老文外,都有英文标注(包括道路公里牌也如此),因此只要有一张英文地图(或者有Google Map的截图,或者花点漫游费用手机上Google Map),开车到处走就没问题。
4)老挝没有高速公路,但路况还好,除靠近中国一段正在修路有些不好走外,其他都不错。中国车辆的出入境手续很简单,收费也不高。在老挝境内车辆管理比较宽松,有人查超载、没人查超速,十几天中警察曾两度拦下我们,但一看中国车牌,都是挥挥手马上就放行了(老挝车则要检查)。老挝的汽油和国内的价格差不多,最便宜的约合6.51元/升,到处都是加油站(因为摩托车多),但价格不一,边远处较贵。在老挝包车很容易,不少老外都是结伙包车行游。到老挝背包游很方便,昆明每天都有开往琅勃拉邦和万象的班车。昆明的租车公司不少,价格一般,可以接受;根据现在的路况,去老挝可以不租越野车。
5)最好随身带个小计算器,用来沟通价格和砍价,比手机上的计算器方便。
我们的行程图(红色的细线),主干就是13号公路。
晨雾中的中国磨憨口岸。
我们的车正通过口岸。
武警战士正在检查我们的车辆。
刚离开中国口岸,见到的第一条标语。回来后听说,在我们到老挝期间,电视台播发了关于老挝赌场的消息,想必就是这里——据说赌城是中国人开的。
再往前行不太远,就是老挝的边境口岸,在此办老挝的入境手续。我们不知情,以为口岸应该有座大房子呢,一不小心停车过了。这个“STOP”他一挥手示意不要停,但下一个“STOP”我们让“想当然”给害了——结果被按越线的米数罚了100元人民币——按越线的米数罚款,也真想得出来。
进入老挝,第一个镇子是磨丁。这是磨丁的海关,要在这里交入境费。
老挝的边检站、口岸、海关都很简陋,这是13号公路最南端老柬边境的口岸检查站,在左边的小房子里办理出入境手续。
万象附近的泰老边境的口岸检查站,河对岸就是泰国,山羊大摇大摆地随意通过。
我们刚到老挝,就看见到处都挂着老挝国旗和党旗——老挝的国庆是12月2日,估计和此有关。
离开磨丁不远,在两个村庄都看到有女孩们着盛装在做某种丢球的游戏,似乎不是普通的常规游戏,应该是某种节日庆祝活动——此后再也没见到过了。
老挝村镇中各处都是湖南邵东人开的小店铺——左边的柱子上还贴着中文的对联。
在老挝北部,中国的影响很明显,修公路的似乎都是中国人——连提示牌都带有中文;而在南部,则相对要少许多。
万象的三江市场,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城。
每天一班的“昆明—勐腊—磨憨—琅勃拉邦”的班车,真的很方便。
在瓦普庙,两位“老外”包的老挝出租车——摩的。
老挝的小学校车。
抓紧时间休息。
标配——外挂架。
悠闲的卧铺——“顶挂”。
在老挝,《长安》的小卡这里不少,但只是相对其他中国汽车而言,最多的还是韩国车和日本车。而且,在老挝的中国车,多见是自有品牌的。我们曾看到一辆新买的奇瑞QQ,车主说买这辆车花了11500美元,够贵的(此照片已找不到了)。
《比亚迪》在万象的销售公司——中国工作人员只有两位,经理非常热情,帮助我们找到一家中国人开的汽车修理厂,更换了喷油嘴油封。
我们在万象修车的厂子对面,是《奇瑞》的销售公司。
老挝的交通警察——工作条件够简陋的。
老挝的交通标志很规范,这是同一块公路里程碑的两面:11号公路,第1公里,前方到SENO(色诺)38公里,后方到SAVANNAKHET(沙湾拿吉)6公里。
老挝的公路收费站不多,一般一省一个(老挝一共16个省),个别大的桥梁也要收费,不像我国那样收费站林立。收费不高,也很统一,都是5000Kip(相当于4元人民币)。收费站也不像我国那样排场,这个还不是最简陋的,还有一个人用绳子拉放一根杆的(忘记拍了)。
收费站的收费员,和我国的收费站相比,工作条件艰苦多了。
这就是老挝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全套装备,说是简陋一点都不为过。
老挝餐馆的各样作料很齐全,随意选取——最左边的可不行,那是老挝赫赫有名的啤酒——Beerlao,要10千Kip一瓶,我们的车就停在路对面。
乡村的“土加油站”,主要是供应农用车、摩托车的。
老挝到处都是“老外”(中国人不算),修路堵车的时候,客车上下来的都是他们。这个把小椅子都搬来了,正在抓住空隙看书。
在老挝,长途骑行旅游的“老外”不少,短途的更多。
她们似乎是在自家花园的草地上悠闲休息,不像是在异国旅游。对比一下我们的旅游团,总是在抓紧时间赶行程,更像是在完成任务。
老挝的酒吧非常多,大多数是“老外”光顾。
“老外”在湄公河边茅棚中“泡吧”,海阔天空地聊天。
轻松悠闲地划船,静静地看书,默默地发呆。
一对恋人。
一家三口,包括一个小“背包客”。
老挝的货币,面额够大的——有没有“我发财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