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月销不足百辆疫情将会加速谁的离场
卖土地、卖房、甚至卖生产资质,是眼下部分生存现状比较窘迫的主机厂较多采用的“开源”办法。以海马汽车为例,上市公司*ST海马于1月17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9年实现净利润9000万-1.3亿。不过,据媒体报道,其利润来源主要是非经常性收入,比如2019年公司卖房子、政府补贴的收入。据悉,2018年海马巨亏16.37亿,2017年亏9.94亿。
而在“卖“生产资质方面,以“一汽华利”为例,由于停产停售,该企业曾于2018年出现在“劝退”车企名单中。次年(2019年9月28日),背负高达8亿元欠款的一汽华利被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通过母公司南京知行1元收购,拜腾以此获得了乘用车生产资质。据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349号)的规定,工信部于2018年5月4日公布了《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3批)》名单,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同样,力帆汽车为了解决部分资金压力,于2018年以6.5亿元的价格把力帆集团旗下的重庆力帆造车资质转让给了理想汽车。而2019年2月,集团还宣布力帆乘用车现有乘用车生产基地进行搬迁,据相关媒体报道预计此举可获得15-2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
目前来看,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生产资质的方法多样。据了解,除了发改委累计核准的15家企业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之外, 多数造车新势力选择了“买”资质。上述所提到的拜腾汽车、理想汽车就是典型代表。通过“合作、入股”获得资质的也不在少数,如爱驰入股江铃控股获得资质,绿驰与长安合作获得资质,博骏与一汽夏利合作获得资质,威马通过控股中顺汽车获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等等。此外,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佼佼者,蔚来汽车寻求江淮代工,小鹏寻求海马代工,均尚未拿到生产资质。倘若蔚来和小鹏想要拿到资质,会通过什么方式?这个猜想留给时间验证。
另外,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对于那些在传统汽车领域“失守”的车企而言,转战新能源抑或是一条自救方法。当中,比速汽车曾在2018年就有意转战新能源,据悉,该品牌投资120亿元建设南充制造基地,规划将其建设成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汽车产业平台。
同样转战新能源的还有海马汽车。2019年7月30日,海马汽车旗下青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可以看作为是海马正式转战新能源的开始。而在去年6月回复交易所年报问询函时,海马汽车也曾表示,“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突破,全年销量1.05万辆,同比增长73%。”
对于深陷泥潭的车企而言,积极调整,努力转型值得肯定,但能否走出经营困境尚待验证,毕竟市场给予的反转时间已不多。
总结:在这一轮竞争中,濒于淘汰边缘的企业能否绝地求生?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时间检验。不过,正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言,未来能活下来的车企,也就两三家。这样的危机信号,提醒着每一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