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探源:卖大包
粤语里面说“大特价”、“大赠送”、“大优惠”,称之为“卖大包”。
那么这个大包究竟是什么包呢?
卖大包,不是真的卖一个大包那么简单,是“卖便宜货”,”卖人情”。它是生意人的一种噱头,一种促销手段,让利酬宾的一种手法。
卖大包怎么卖法?
清末民初,广州的茶楼竞争激烈。有一家为了招徕顾客,便想出了一个带有济世色彩的广告桥段:推出一种“抵食夹大件”的特色大包。这个大包有一个碗那么大,里面的馅料十分丰富,有叉烧、鸡肉、烧肉、鸭蛋等等,每个只要二分四银,一个包就能吃得饱,十分优惠。当时有不少手头不宽裕的人,都来帮衬这个大包来当饭吃,令这家茶楼生意十分兴旺。
一般茶楼卖叉烧包、莲蓉包和豆沙包。这间茶楼独辟蹊径创了一种鸡球大包,馅料丰富,有鸡肉、猪肉、笋粒等,形体自然也比普通包子大得多,所以就叫“大包”。
当初最早“卖大包”的是一间名为“茗心”的酒楼。顿时,“茗心”的生意大旺,以致影响了其他的酒楼效法。
广州大同酒家在早茶时段也仿照人家卖大包,不过不是简单抄袭,而是创造性继承,馅料增加了冬菇、火腿、鲜虾和半个熟鸡蛋。并以此作为招牌点心。
“大同”酒家开业,首先便是征联:以“大同”二字为鹤顶格。获头奖的对联正是以“卖大包”取胜的。
联云:
大包不易卖,大钱不易捞,商战艰难,犹如针削铁;
同父饮茶少,同子饮茶多,檐前滴水,何曾倒转来。
香港的大同酒家也学着总店的样子“卖大包”,只是对联改得更畅达:
“大包难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
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
后来,香港的“卖大包”与时俱进,演变为排骨蒸饭。笼仔套着一个铝盅,盅里盛满豉汁排骨蒸饭,排骨是调味捞好再蒸,油汁渗入饭里,香喷喷的。一盅饭,既是早茶也是午餐,相当于店家行善。
据说,香港地区还曾出现过在大包里面塞港币的做法,这个“大包”就实在是卖得大了,又吃又拿,虽然卫生上恐怕有点问题,但有钱派市民当然不会介意,“排晒长龙”去帮衬。
无论是鸡球大包还是排骨蒸饭,这类照顾底层弱势群体的温馨传统在广州已经荡然无存,它的香火倒是被香港接去了。
于是很多同行也有样学样,跟着一起“卖大包”,而“卖大包”这个词,也就成了大减价、半卖半送的代名词了。(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