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常氏庄园:陕北窑洞文化的见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米脂常氏庄园
名称:米脂常氏庄园
时代:清至民国
所在地: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
公布时间:2019年10月7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加载中...
窑洞民居,深深镌刻于黄土高原的历史长卷之中,是岁月悠长的印记,更是民族智慧的独特烙印。那粗糙质朴的黄土壁面,见证了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韧与智慧;那宽敞深邃的窑洞空间,如同时间的容器,盛满了一代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人间烟火气。窑洞民居,以其浑然天成的设计、饱含深情的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构筑起一道道展示黄土风情、传递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
米脂常氏庄园,位于米脂县东北方向十二公里处的高庙山柳树沟北侧,背倚壮美的脑畔山麓,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典范。这座历史悠久的庄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常维兴与其子历经数载精心营造,直至民国初年方告峻工,展现了一段家族接力建设的匠心历程。
庄园整体设计巧妙利用了山势地貌,由前后错落有致的三大窑洞院落构成,总占地面积 4370 平方米,即由主人常维新、三子常均和四子常俊继承的中心宅院,长子常英继承的后山窑洞宅院(北院)及次子常耀、五子常杰继承的东侧窑洞宅院(东院)组成。庄园内有饮马槽、栓马桩等,其建筑风格为陕北最高等级“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建筑。这种布局既凸显了窑洞建筑的独特魅力,又彰显了古代工匠们对空间结构的精妙构思。
中心院由前庭(底院)和主庭(上院)两组四合院组成。前庭左右开阔,顺应山势自然延展,展现出宽展型窑洞庭院的非凡气度,即使经历了岁月沧桑,如今虽已显破败,但透过斑驳的痕迹,仍能遥想当年庄园的宏伟壮观。
大门选址巧妙,沿用块石构筑起高达九米的高畔,并且辟有面积达三百平方米的宽敞平台,东西两端巍然屹立着精致的石拱门洞,行人车马由此沿坡而上。庄园内,底院门楼梁柱枋檩起架,采用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瓦覆盖,墀头镶嵌着水磨砖雕宝象驮笼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福禄满堂。内部布局严谨,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对称的厅房和耳房,西侧设石院磨房,东侧则为马厩和厕所设施,体现了生活功能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拾级而上,穿越二门便抵达上院。这里视野开阔,正中央一线排列着五孔气势恢宏的石窑,高门大窗,穿廊环绕,左右两侧各有配套的双窑小院,主院两侧更是对称分布着六孔石窑,印证了“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独特构造。二门设计别具匠心,双门双联扇开启,顶部采用卷棚顶设计,内部彩绘装饰古朴而典雅,门前两侧影壁上的水磨砖雕工艺精湛,松鹤延年、竹鹿同春、祥云汇聚,寓意深远。
常氏庄园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独特的“帮畔”技术,在面对沟壑的地基部分,用巨石垒砌成长达八十米、宽四米、高九米的坚固石畔,耗用了一百摞石头,堪称工程壮举。这就是为陕北人所称之“碱畔”、“外”,即寻常所言之街巷或道路。
常氏庄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融合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窑洞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构建了一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豪华居所。庄园内部富丽堂皇,进出便捷,生活环境舒适宜人,无论是居住还是观赏,都充分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石窑墙体坚实如磐,门窗木雕繁复细腻,恰似一幅幅鲜活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那曲折回廊里,每一块青砖黛瓦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变迁;那古朴的石阶上,每一道磨损的痕迹都是岁月流转的见证。院落内外,参天古木与苍翠藤蔓相互掩映,低语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静谧。常氏庄园,既是建筑艺术的殿堂,亦是黄土文化的精神家园,演绎着古往今来的风华与沧桑。
来 源:榆林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