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资者

管丁年:广济县(武穴市)文曲戏的流行及名称和音乐的衍变

Adam 0

沿革—文曲戏的流行及名称

广济县文曲戏,流行于湖北省的广济、黄梅、蕲春、江西省的九江、瑞昌、都昌、景德镇、安徽省的宿松、太湖等地。

过去,文曲戏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九江称“清音”、景德镇称“文词戏”,宿松称“文南词”、广济、黄梅一带都称“调儿戏”。1956年才正式定名为“文曲戏”。当时,广济县“调儿戏”艺人出席黄冈地区戏曲会演。文化馆干部陈锦星、管丁年商议将“调儿戏”的主要唱腔《文词》、《小曲》各取一字而定名。

文曲戏出于民间小调

明万历十一年(1584),《黄梅县地方志》有“多云樵唱太白渔歌”,“太白渔歌渔舟四艇,朝夕歌声不绝”的记载。清代诗人余世芳在一首《太白渔歌》的诗句中也曾写道:

苹叶芦花堤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汀洲雁几行。

清代著名理学家瞿九思(1581—1652)黄梅县濯港人。晚年搜集过黄梅的民歌,汇编成《化民成俗歌》。

广济县同治壬申(1873)志记叙古迹郑公塔(位于太白湖西岸)一节中载:明宣德年间,僧行铨更重建时古人兰士绻诗曰:

一塔犹今古,弧危耐历风。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渔歌闻归艇,闲行数落鸿。

又在该志《艺文卷》中载有金德嘉《清壑亭》一诗:

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郑当时。

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

以上诗句证明,民间小调早已在这一地区流行。

据调查,黄梅县项家桥项二妹(1861—1923)在清光绪年间就能唱《美貌佳人》、《瓜子仁》、《泗洲调》、《玉娥郎》、《金莲调叔》。广济县武穴镇盲人李树生(1861—1938)在清光绪年间能唱《文词》、《红绣鞋》、《进郎房》、《隔洲相思》、《下象棋》、《放风筝》《哭五更》、《闹五更》、《五更盼郎》、《八段锦》。

逃荒卖唱小曲

黄梅大围(南至长江大堤,北至太白湖,东至孔垅,西至广济田镇)常闹水灾。从1378年至1949年的57年中,发生水灾一百多次,当地流传一首民谣:

“一转围匡,一平阳,熟了三年,满屋是粮;人穿绸缎,狗穿衣裳。下了三天,心下惊慌,铜锣一响,筑坝下桩。皇堤一破大哭细昂。叫只渡船,渡到上乡;背把破絮,径往鄱阳。到人门口,伴人门框。”

灾民流浪外乡以卖唱为生。黄梅县蔡山江家墩江玉枝(1890—1947)在光绪年间,逃荒卖唱到过湖北圻州、大冶、阳新、江西的瑞昌、德安、沙河、都昌、安徽的宿松、望江、大通。广济县程朋垸毛巧尔、程家咀垸朱三妹在光绪年间,逃荒打连厢卖唱。

艺人卖唱小曲

社会上早有卖唱小曲的民间艺人和班组。清光绪22年(1896),黄梅县盲艺人聂炎保(同治初—1923)聂福俊人,带胡家桥胡秀英出外卖唱小曲。先后到重庆、沙市、宜昌、武汉、九江、南京、上海、杭州。广济县武穴镇盲艺人李树生在清光绪18年(1893)就已出外卖唱。马连学(1898—1978)从十岁起,长期在外卖唱小曲。他们先后到过武汉、沙市、宜昌,江西省的瑞昌、武宁、九江、南昌、都昌及南京等地。

本地小曲曲调及曲目因此与外地能得到相互交流。如《相州十打》、《上江相思》、《下江相思》、《下江倒贴》、《泗洲调》等曲调及曲目是艺人在外地卖唱引进的。

玩灯唱小曲

历史上,每逢春节、上元节及二月花朝。当地有玩花灯、龙灯的风俗。据广济县《丁末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乡村有龙灯、花灯及狮子火流星之戏。”农民早已将唱民间小曲纳入玩花灯的形式之一。黄梅县农村玩花灯有“武场”、“文场”之分。玩龙、武术等属“武场”。“打花鼓”、“打连厢”、“挑花篮”、“双推车”等属“文场”。这些形式载歌载舞,唱腔均是民间小曲。

高台椅坐

是玩花灯“文场”中的形式之一。花灯队巡回到各村表演节目。一般就地表演。但演唱民间小曲各村都需搭座高台,演唱者坐在高台的椅子上,演唱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并用二胡或敲碟伴奏。这一特殊形式,黄梅县农民称它为“高台椅坐”。玩花灯结束,还要以此形式回本村演唱二至三天。

调儿戏搬上舞台

黄梅县聂福俊墩王元林(1890—1932)曾向叔父聂炎保学唱民间小曲。是“高台椅坐”的演唱者及组织者。1923年,王元林、聂炎保经常到黄梅孔垅、胡世伯及广济龙坪等地看汉戏。两人分工,一人看动作,一人听唱腔学台词,排演了《游龙戏凤》,又把小曲中的《宋江杀惜》、《金莲调叔》等曲目进行改编。分角色搬上舞台。

黄梅县聂福俊墩成为首次将“调儿戏”搬上舞台的村。王元林成为“调儿戏”的第一代民间艺人。

“调儿戏”戏班的发展

“调儿戏”唱腔来自民间。为农民熟悉喜爱。“调儿戏”搬上舞台不久,在黄梅县聂福俊墩附近的严家闸、胡传石、张墩中肆、陈福万等村请王元林及其徒弟闵金保传艺。相继成立了“调儿戏”戏班。开始纯属业余性质。每逢过年过节及农闲时进行演唱,基本上是农民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后来就出现了以村戏班的主要演员为主。吸收其他村戏班一部分优秀演员及民间艺人自由组合的半职业戏班。农忙务务,农闲从事文艺演出和教唱活动。

1927年,王元林就已组班到当地农村及广济的龙坪、胡胜、王仪等地演出。闵金保、蒋尊虎在黄梅中肆组班。在当地农村及江西都昌、安徽宿松、安庆等地演出。并在江西九江、沙河、都昌、景德镇传艺,培养出当地较有影响的民间艺人王卖牛、徐银泉(称“调儿戏”的“梅兰芳”)。王玉意、涂宏记组织同心班。在广济、阳新、大冶等地演出。李善贵、陈十坡在陈福万组班。到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江西省的湖口、彭泽、饶州、德安、武宁一带演出。

“调儿戏”从南、北两路传入广济

北路传入广济是黄梅县胡老十戏班。于1935年在广济张东垸演出,孙载先等人晚上看演出,白天自行组织排练。在孙福二垸组班。在其影响下,手工业者孙汉金、张老五在鸡公岭凉亭下组班,胡老十亲临授艺。

从南路传入广济是黄梅县李玉堂、王德意组织的戏班子。于1939年在广济郭大垸演出。在其影响下,程树清在程家咀组班,并请王德意传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程三爱戏班。

程三爱戏班及张老五戏班,先在农村演出再进入到梅川、龙坪、武穴等集镇演出。后来出县到黄梅、圻春、浠水、英山、阳新、瑞昌等地演出。一直坚持到1949年。

他们之所以屡演不衰,一方面是他们多次与黄梅县的胡老十、王德意、涂宏记、翁秋林等民间艺人同台演出,在唱腔、剧目和表演艺术上相互交流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本戏班培养出袁老四、张老八、程继水等民间艺人。其中并出现了在唱腔、表演各具

特色的一批优秀女演员。如被人们称为“调儿戏”中的花魁于大毛。演唱价值能值“十万三”的查爱香,“八万五”蒋凤翠。她们在圻、黄、广一带享有盛名,深受观众喜爱。“调儿戏”的影响随之扩大。

这时,在广济农村中相继成立了许多村办“调儿戏”的戏班。其中有袁老四教唱的冯秀戏班、胡老十教唱的郭样戏班、涂宏记教唱的刘常戏班、程三爱教唱的郭大垸戏班及解金坡戏班。村办戏班的发展,使这一剧种在广大农村中扎根、开花。

文曲戏音乐的衍变

文曲戏原是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清道光年间就在鄂、赣、皖 边区时流行。灾荒年,由盲艺人操琴,带一至二名妇女边唱边敲 碟或敲板、或打连厢,沿村卖唱乞讨为生。丰收年,随着农村春节 龙灯活动办玩“灯舞”。嗣后把曲目按脚色分工,加上简单的表演 动作搬上农村舞台。因此,声腔逐步形成了有主腔和常用曲牌。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声腔进一步发展成为板腔变化体和曲 牌联套体的综合声腔。

一、坐唱时期的曲牌

坐唱时期,传统曲目有两种唱腔结构:一种是单曲叠用,充 分发挥一曲多用的特点;另一种是多曲联缀,充分发挥曲牌的性 能。如《金莲调叔》、《云松会》曲目,从始至终唱一支曲牌。又如 《陈姑追舟》、《双下山》曲目,唱三至八支曲牌。

曲牌有一种“一调两曲”的曲牌。如〔四板头〕是2/4的拍子, 它的变体[哭四板]是4/4拍子。又如[仙人调]是2/4的拍子,它 的变体[还魂腔]是4/4拍子。这四支曲牌在曲目中不用于联曲, 而用于单曲套用。“如《武松杀嫂》唱[还魂腔];《铁板桥点药》唱 [仙人调]。还有一种带板腔因素的曲牌,如[文词]和[秋江调]。

这两支曲牌在曲调中都有直接转,类似滚唱的〔权板〕,一名〔文词权板〕,一名〔秋江权板〕。

其它小调是专曲专用,曲趣和表现力丰富多样。小调名称大 都是以曲目为名,如[卖杂货]、[美女游江][十杯酒]等。

二、搬上舞台后的曲牌衍变

搬上舞台后的唱腔结构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曲牌改编为剧 目,唱腔仍然保留坐唱时的体制;另一种是将段子曲目合拼为大 本戏,和移植当时流行的汉剧、采茶戏剧目,逐步形成有主腔和 常用曲牌。剧目多用[文词]、〔平板〕为主,中间穿插一至两支小 调。小型剧目唱小调。

声腔分主腔、常用曲牌和小调三类。主腔有:〔文词〕、〔文词 权板〕、〔伏文词〕、〔平板〕、〔南词〕、〔二流〕〔四板头〕〔哭四板〕、 [鲜花调]。常用曲牌有〔秋江调〕、[秋江权板]、〔叠断桥〕、〔卖杂 货〕〔卖油郎〕[彩球调]等十多种。小调有〔下江相思〕、〔十杯 酒〕、〔白牡丹〕、〔垂金扇〕,也有以戏为名的〔小放牛〕〔打花鼓〕、 〔怕老婆〕、〔烟花女告状〕等,共计七十多个。

[文词]是使用最广泛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家腔”。长江北 岸广济、黄梅、圻春称为“文词调”,长江两岸江西省的九江、都 昌、景德镇和安徽省的宿松、安庆等地称为“北江文词”,又称“北 词”,唱词格式为十字句,曲式由四个小分句组成上下两个乐句 的单乐段,每个小分句有间奏,其分句落音是i552 音,曲调属商 词式。上下乐句的尾句都带有三个小节“啊咿地嘿唉”的衬词拖

腔。唱腔轻柔婉转,旋律性强,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具有深厚的 土乡特色。

〔文词〕传到广济后,经过艺人长期实践,整合了广济地方语 音,逐步衍变具有广济地方特色的男女文词。男女词旋律进行为 四度小跳,曲律高昂稳健。女文词旋律进行为七度大跳,曲调跳 跃委婉。区别原始文词在开口音上有高四度之分,曲调音域有十 一度之别。特别在男腔出现了较多的5音,在调式上衍变为商徵 交替调式的曲调。

〔文词〕的行当唱腔有:正生文词、小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 文词、花脸文词五种。曲调旋律和演奏指法大体相同,只是在声 腔韵味和音色上各有唱法不同。在江西省九江地区衍变有一种 〔快文词〕,是去掉中间分句的间奏,缩短润腔和拖腔。

管丁年原名管鼎年。生于1930年,武穴市人。高中毕业,参加过湖北省文艺干部学校培训。先后任二野十一军教导团团员,武穴市文化馆文艺辅导干部,市文曲戏剧团辅导员,副团长,退休后在市“老干晚霞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团长,系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县政协委员。曾担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黄冈地区分卷》的编辑。创作歌曲《猪多肥多粮多》、《甘桔万里香》、《四化迎来幸福花》、《十夸广济》先后发表在《湖北文艺》,省群艺馆编印的《革命歌曲》、《演唱材料》刊物上,并在鄂东地区流传。还潜心于对文曲戏唱腔的改革创新,经他移植的革命现代戏《杜鹃山》剧中的《家住安源》选场唱腔,由江西省九江县剧团参加江西省会演,还赴京演出,并编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间说唱艺术选集》:《玉堂春》唱腔获得福建前线电台《可爱的家乡》节目一等奖;撰写《浅谈文曲戏音乐改革》的论文,1987年获得省文化厅、省音协、武汉音乐学院的论文证书。

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