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pr1(理财PR1英文)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负责银行新闻
“亲们,最近有啥理财产品推荐啊,稳健就好,不求高收益。”
新年刚过,广州白领方女士就在群里发出了求助。“股票不敢碰,自从买了沪深指数,基金还亏上万元,原本想着理财稳健,结果没想到债券类的理财去年底更是遭遇了‘滑铁卢’。”方女士的一番吐槽引起了群内小伙伴们的共鸣,“现在就想买个‘保本的’,收益低点都好。”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这句话变成了“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你”。
回望被业内视为净值化时代元年的2022年,全面净值化的银行理财令投资者有了“猜中了开头,可是猜不着结局”的悲哀。
这一年,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和买股票、基金一样由投资者自负盈亏。
这一年,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两次破净潮,相比由股市下跌引发的一季度的下跌,四季度由于债市波动,上千只银行短期理财破净,波及范围更广,甚至一些R1级别的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也亏本了,不少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对银行短期理财失去信心。
步入2023年,“元气大伤”的投资者们对银行理财的态度尚未能“满血复活”,谨慎再谨慎,银行也更乐于向投资者推荐更为保守的理财产品。打开各大银行理财App,不难发现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主要以PR1低风险、PR2中低风险为主,产品收益率鲜少有超过3%的。
此外,银行理财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自2022年12月以来,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重出江湖。在行业人士看来,摊余成本法估值虽然不能确保银行理财不亏,但能让产品的净值“看起来”没有太大的波动,有助于稳定客户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理财产品的安全。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告别了“零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迎来“破净潮”实属正常现象。未来的银行理财,业内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在兼顾产品规模的同时,平衡好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一方面,投资者教育工作仍需加强,让投资者全面了解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因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而过于焦虑,另一方面在资产配置方面要更加谨慎,完善产品风险披露机制,向投资者提供适合其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经过去年的洗礼,投资者也能切身体会到,即便是再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有亏本的可能,切不可再将银行理财产品看作存款。如果想要实现无风险稳定获得收益,理财产品也不再是合适的选择,像方女士这类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通过安全性较高产品来实现,比如存款、国债、货币基金等等,只是收益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