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邦进国诚投资蚂蚁也能绊倒大象.
石邦进国诚投资:蚂蚁也能绊倒大象?
石邦进国诚投资:蚂蚁也能绊倒大象? 更新时间:2010-5-18 0:05:28 有这么一则故事:话说一只小蚂蚁在森林小路上觅食,远远看见一头大象姗姗而来,就突发奇想:藏在路旁伸出一条腿,待大象过来绊它一跟头。接着是智力问答:蚂蚁能否绊倒大象?答案是:一切皆有可能。
4月16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股指期货合约终于正式上市交易,而随后股指便破位持续大跌,至5月16日期指满月日止,沪指跌幅达14.80%,最大跌幅一度达21.33%。而各行业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下跌,绝大多数个股跌幅巨大,众多投资者纷纷被套。因此,无论从思想感情或是时间周期巧合等角度出发,股指期货毫无疑问成为股市大跌“替罪羊”。而各类评论更是言之凿凿,列举诸多理由作出论证,因此一般投资者对此则深信不疑,期指就是股市大跌“元凶”。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近期市场的下跌及股指期货与股市涨跌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呢?从股市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股指期货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近期股市的持续下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而股指期货的推出仅仅是下跌的导火线,认为其是下跌“元凶”的观点存在断章取义、以小概大的嫌疑,当然认为与其毫无关系的逻辑也不可取。从人类历史、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发展的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均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所共同推动的结果,任何因果关系都存在主因与次因共同存在的情况;把本轮市场的下跌作为一个事件来分析,其道理同样如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1、紧缩政策实质上已经发生,是市场大跌的本质因素。政策面的变化加剧货币紧缩及市场悲观预期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09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便一直处在政策紧缩的忧虑之中且预期不断增强,而2010年以来央行已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趋向,意味着08年底09年初启动的上升行情必备条件之一的宽松流动性,正在或已经发生转折,而这对流动性推动的市场则是致命的。其次,政策的紧缩也是投资者担忧未来宏观经济存在较大变数。政策边际效用递减在股市中同样存在。自最初2万亿铁路投资到4万亿建设计划,再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区域振兴规划,再到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系列政策在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上政策经过在市场里的效用充分放大后,从目前来看,其边际效应已经大大降低。
2、楼市调控对此次股市大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4月份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密集、力度空前,甚至有开发商称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冰川期”,其调控力度不可谓不强。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准备金率已高达17%,接近历史最高水平17.5%;而且每上调0.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量约为3000亿人民币左右,此“釜底抽薪”举措不可谓不狠。5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强调,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温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言论,绝非此前观点的重复。昨日,有媒体爆料称,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起草一部“更严厉”的关于楼市调控政策的新文件,力度和范围将大于不久前刚刚出台的“国十条”。作为A股两市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产板块持续走低,其“榜样”作用扩散至金融、钢铁等各板块。
3、外国金融事件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就在欧美对希腊债务危机提供7500亿欧元的
援助计划一周后,其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而同时英国、法国等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欧美股市金融股领跌引领股指大幅下挫。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在此影响下,也成为做空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4、就市场分析而言,形态分析或能从某个角度解释近期市场的下跌。2010年1月22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沪指有效跌破144日线;2010年2月至4月上旬,股指盘亘在233日线上方并多次向上攻击3200点一线上方压力带但无功而返;而此阶段经过爆炒的创业板、次新股开始下跌,市场做空气氛向中小板、主板蔓延;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推出,现货指数开始大幅下跌。从形态及趋势分析角度来说,股指先后分别跌破144日、233日线,均为中期趋势破位下跌的形态,一般理论而言此后应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引用《融资中国》总编方泉的观点:从目标来看,股指期货应该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但是,由于股指期货刚刚推出,因此,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参与者的广度都还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目前,中国大陆的股指期货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人民币。保证金的总额仍不及一只股票的总市值,相对于总市值20万亿左右的A股市场,“小蚂蚁”还难以撼动股市这头“大象”。
笔者认为,股指期货这只小“蚂蚁”,伸出一条腿是难以绊倒“大象”的,股市的涨跌有其自身的规律,而股指期货的推出仅是“适宜因素”成了“倒霉蛋”。至于市况,目前仍处在笔者此前判断的下跌通道中,无论日线、周线、或是月线形态均保持着空头形态。操作上,在下跌趋势无法扭转的情形下,保持谨慎态度勿轻言抄底,而对途中的反弹应以技术反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