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资者

金融危机两周年雷曼走后这两年160世界是否改变

小智 0

金融危机两周年:雷曼走后这两年 世界是否改变

金融危机两周年:雷曼走后这两年 世界是否改变 更新时间:2010-9-16 6:43:37 两年前的9月15日,雷曼倒闭,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时至今日,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刻是否已经结束?在这场危机中,世界的金融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业受危机的影响很小?引领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新革命性力量又在哪里?在这两年,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兄弟”走后的这两年

2008年9月15日,远在美国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雷曼兄弟创立于1850年,曾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被视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但事实上,早在2007年,在我们还沉浸于沪指冲破6000点时,危机苗头已经显现: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英国北岩银行遭遇储户挤兑;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倒闭;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三只基金宣布冻结;日、韩等国银行相继宣布因投资美国次贷产生损失。只不过,当时这场危机被解读为“流动性危机”或“次贷危机”。不少人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当时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以防止危机蔓延。

但没有人想到,竟然会严重到如此地步。

如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满盘崩溃。2008年,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贝尔斯登、房利美和房地美相继倒下,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华盛顿互惠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证券均受到冲击。

危机仅限于华尔街吗?绝非如此。雷曼兄弟破产时,纽约第七大道上那些西服革履的白领抱着纸箱子走出公司成为失业族,不久之后,同样的场景几乎在各个地方重演。危机迅速由金融机构蔓延至实体经济,由于实体经济受挫,市场环境整体不良,大批公司宣布裁减计划。部分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不乏老牌公司,如美国“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

危机仅限于美国吗?绝非如此。2007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四分之一,此前更高,约占全球GDP的30%以上。此外,美国还是进口大国,带动不少国家GDP的增长。因此,美国经济一旦陷入衰落,影响遍及全球。关于这点我们也感同身受,中国部分出口企业倒闭,东南沿海地带由用工荒迅速变为返乡潮。同其他国家情况类似,中国亦有大批企业进行裁员、降薪。翻阅当时的上市公司财报可知,“受金融危机影响”几乎是所有公司业绩大降的主要原因。而冰岛、迪拜甚至举国陷入破产危机而难以自拔。

两年前的9月15日,美国投行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标志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此后,危机从发源地和重灾区美国蔓延到欧元区以及全球。两年过去,民众很难判断,危机是否已经过去。

今年春季,美国经济呈现出加快复苏的迹象,但是二季度,复苏不仅没有继续,衰退迹象再现。美国的失业率8月再度反弹至9.6%,忧虑情绪与日俱增。

纵观全球几大经济体,复苏前景变数犹存。日本经济毫无生气,经济地位被中国赶超;欧洲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刺激政策成为抵御危机的法宝。2008年,世界各国拿出了总计高达10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G20”取代“7国集团”,大国协商“同舟共济”。

政府提供的信贷取代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但结果是,政府信贷本身也遇到了问题,造成了另一轮主权债务的信誉危机。这不仅发生在欧元区,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都面临财政紧缩的压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警示,害怕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大萧条”期间,是否继续推行经济刺激方案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他坚称,过早退出财政刺激只会重蹈历史覆辙,拖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将重蹈“大萧条”的覆辙。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实体经济前景仍堪忧

从金融市场来看,当前再发生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实体经济来看,前景堪忧,复苏的势头并不强劲,发达国家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可能都比较黯淡,要防止实体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进而再次转移到金融市场上来。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美国经济急需新引擎

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目前美国经济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员工难以重返就业市场,高失业率仍在继续;二是在经历金融危机的逐步修正后,美国经济尚未找到新的引擎和支撑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经济筑底时间会很长

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财政货币扩张和高福利化导致过度负债。通过进一步印钞票、国家信用贬值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天量的货币为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很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目前,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游资的作用下,形成巨大的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一旦商品、能源、贵金属价格再度飙升或失控,将引发欧美国家的被迫性加息,全球的跨境资本将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回,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新兴市场将成为货币危机的爆发点。

2008年的10月9日,全球6大央行宣布联手降息,自此之后,全球主要央行开始了在利率和数量化工具两方面的宽松政策,这些政策多数一直持续到如今。

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开始改变全球经济下跌加速度,中国则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从2008年至今,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的最大遗产。

直到2010年9月,也只有极少部分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放弃了货币宽松的政策,而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仍然坚持宽松政策和刺激政策。

“金融期货之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创始人里奥?梅拉梅德说,过去的繁荣和如今的萧条原因相同,都是货币供应的泛滥和无节制。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中国央行卸任副行长吴晓灵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用新的货币扩张摆平一个周期的动荡,同时也会为下一次动荡埋下更多的隐患”。

进入2010年之后,欧洲部分主权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也再次让人们看到信用膨胀之后的恶果。

而在中国市场,货币宽松的隐患之一已经显现,政府对于房地产的严厉政策也显示出处置资产价格泡沫的压力。

从主要成熟市场看,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监管,使得各类信贷和衍生品创新层出不穷,很快打乱了市场的均衡。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新兴国家没有凸显

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金砖四国”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仍不会发挥主要的作用,目前解决全球问题仍需要G20,仍然是发达国家在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在某些问题上,能够和发达国家进行讨价还价,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掌握全球走向的力量,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去杠杆化没有捷径可走

多数国家和政府对之前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反思:西方国家的过度消费、新兴国家的产能过剩,两个不平衡的现象对全球经济发展不利。因此,各国也已意识到,要改变高负债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解决这些不平衡。美国等国的家庭应提高储蓄率,金融机构要逐步去杠杆化,而政府则应该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则需要更多地拉动消费,并减小对出口的依赖。

结构调整、去杠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中国距离国际大国尚远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的强势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国际的货币体系需要新鲜的元素。

中国凭借着此前30年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和经济实力,增加了在世界金融体系的话语权,发达国家也希望中国能够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义务。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离国际经济大国尚远。

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中国的出口行业,最先嗅到了金融危机的气息。2008年初,出口企业就从订单的变化上感到了丝丝寒意。

今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外贸进出口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李明发说,订单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竞争对手自残性的压价打击、客户迟迟不给打余款现象增多,国内用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让利润几无增长空间,因此“瞎忙不如不忙”。

今年二季度,日本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33万亿美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没有这场危机,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超过日本可能还要等3?5年,中国参与国际新的治理体制、金融改革等活动日程至少还要推迟5?10年。

当全球各大媒体报道“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李明发感到的却是压力,“第二有用吗?人家盯着你,贸易争端可能会更多。”一个玩具企业老板的忧虑,反映了金融危机后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复杂形势。>>>详细

专家观点:

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中国依赖外需程度在降低

过去几年,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都在2到3个百分点。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国际市场需求降低,我国的出口一度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随着发达国家的逐渐复苏,我国出口开始了恢复性的上涨。现在来看,我国的顺差规模同比仍是下降的,表明中国对外需依赖的程度在降低。

现在的问题是,对外需依赖的降低,是不是可持续?当前,全球经济的复苏比较缓慢。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外形势,都需要中国做出经济结构的转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

过去的十年里,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房地产业,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来优先发展,地方政府相互攀比,逐利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地方官员把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内的不断攀升看做是经济繁荣和政绩突出的体现,房地产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滥用社会资源的“提款机”。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不顾泡沫到底能吹多大,只要有人接盘,只要在自己任期内不会破灭,就继续往下吹。

其实,美国经济就算不出现次贷危机,中国的经济也应该到了一个周期循环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直线上升一百年、两百年,中国经济应该到了一个周期点了。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经济结构调整需下定决心

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为过去一年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回补,回补由刺激计划产生的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严重后遗症。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不可能回到以前那样通过短期措施来解决长期的经济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不可回避的。

大洋这一侧,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到2009年净利增长率分别是36%和16%。从2007年起,工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这一“桂冠”一直保持到2010年年中。

类似的利润增长也出现在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一大批中资银行身上。中国银行业受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在全球银行业景气程度下降的过程中,为什么只有中国银行业仍然在膨胀?

庞大的外汇储备,良好的银行负债表,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独善其身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银行业也一度被要求公开自己的海外衍生品的情况。但由于在中国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债务的证券化只有零星出现,而信用违约掉期则基本没有开展,国内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小。

“投资大师”索罗斯曾表示,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的情况比其他许多国家要好得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主要的受益方。

雷曼事件爆发之时,中国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不到7.22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涉及次贷的金额总共不超过100亿美元,不及美国次贷总规模的1%。

“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没有下到海里去,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这是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对中国银行业未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理解。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中国金融业需要二次改革

在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银行业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通过天量信贷防止了经济下滑。但也积累了很大的风险,如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都将长期深远地影响银行业发展。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体系积累的风险在2004年前后的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集中体现,中国用了相当于国民收入20%的资金来处理银行系统的坏账呆账风险。这就是教训。

中国金融业应该进行二次改革,解决金融体系内垄断、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起防范和处理风险的体系制度。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迫切需要解决同质化竞争

金融危机后,原本要走向国际化,向欧美学习的中国银行业不能骄傲自满,否则离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提高创新能力,解决银行同业之间同质化趋势将是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必须看到,中国银行业和发达市场的金融业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比如看到一个胖子吃肉吃出一身病来,你就对穷人说,你别吃肉,吃肉会得病。这样因噎废食的做法并不可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国金融业未遭遇危机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实际上中国金融系统并没有出现危机。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或者说竞争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伴随竞争的不完善,淘汰机制也不完善,都没有西方的成熟程度。另外,政府的力量,还能够承担竞争的成本、淘汰的成本。在这两种原因的作用下,中国的金融业就没有遭遇“金融危机”。

谁是引领复苏的力量?

知名的基金经理,60岁的富达基金总裁安东尼?波顿于今年7月来到了上海。他认为,这里数量可观的人负担得起第一次买车、购房和购买其他商品,中国是新兴市场的亮点。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表现出很好的抗风险能力。除去中国市场在2009年取得很好的成绩外,印度在2009年实现了6%的GDP增长。

荷兰的基金经理维姆-海因?帕尔斯说,系统性危机集中在西方银行,但在新兴市场上则没有这么严重,新兴市场银行都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没有CDS、ABS、次级抵押债券,在亚洲,消费已经被证明非常具有弹性。

在2009年,中国的汽车消费情况让海外投资者吃惊。大多数汽车工厂满负荷开工,仍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量。这一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超过1000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基金经理格雷厄姆?弗兰认为,“消费品公司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枯燥的,而且总是跑输市场。但如果你相信经济增长从西方到东方的转移,你会认为基础产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潜力。”他用联合利华作为例子说明。“它在印度和中国的增长速度比全球正常公司快两倍,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但投资者们都认同,更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和印度相比美国是小的经济引擎,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未走出泥潭。

在各个国际场合,低碳、绿色能源等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在最近两年的中美对话中,碳排放和新能源技术都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

专家观点:

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引领复苏的力量仍未找到

靠什么来引领我们走出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问题就不断被各国和各界关注。

从周期来看,需要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低谷,进入下一轮经济的发展阶段。从上一次危机的经验来看,信息和网络技术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技术,在2001年之后,房地产也成为一轮带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尽管现在来看,这个带动力量存在问题。

当前各界的讨论中,普遍认为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是能引领人类走出危机的力量。现在各国也都对新能源技术等,有不少的投入。但是从短期来看,这些技术可能还不会对经济复苏有所拉动。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中国应逐步结束制度红利

近期,大蒜、绿豆纷纷成为炒家的目标,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壁垒限制企业、家庭的进入,但在中国偌大的经济体中,政府不可能堵住资金进入所有可能出现泡沫的行业的渠道,摁下一个,必会再起一个。政府应打破垄断,放松行业准入门槛,届时中国的金融业、电信业、水陆运输业、传媒业将形成竞争机制,这样私人投资才能带动,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将迸发。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新型服务业将成为热点

过去各国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制造业,认为商品越多对经济的满足度越高。后来大家发现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产品出现过剩。近两年来,无形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新兴服务业开始崛起。

而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实就是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已日臻完善之时,新型的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无缝化的个性服务业将是今后的一个热点。

危机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一项近4000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其中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大”。但五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票投资方面。

两年过后,重新审视金融危机与日常生活,我们发现,受到危机影响到的不仅是股民,不论身处何境,似乎都难免受到冲击。

在这个大时代的大事件里,没有谁能够真正独善其身。

@倩倩:金融危机对货代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2008年的时候就有很多船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裁员,一些小型的货代公司早已在危机中倒闭,而撑得住的企业也在裁员和降薪。现在随着经济的复苏,进出口业转暖了,不过我觉得货代业要想回到最繁荣的时期,还需要一段时间。我是做再生资源进口的代理,需求比较旺盛,所以金融危机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不算太严重。

@王齐阳: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公司两个月没有订单,客户压我的货款,我压供应商的货款,资金链每一环都断了。现在回头想想,这种情况下厂子居然没倒闭,挺唏嘘的。

@天涯夜行侠:金融危机影响太大,利润下降30%!客源减少50%,大鱼吞小鱼,小鱼吞虾。投资环境不好,本钱小、没熟客的创业者基本不能创业。

@刘晓芳:对我们食品行业好像没啥影响。也就原材料成本增长,价格相对能高一点,但是销量上没有变化,毕竟都是老百姓必需的东西。

@张贝:感觉没什么影响,生意好做的很!这酒店是我家自己开的,前不久刚重新装修完。2008年的时候,省里还在我们西江镇举办了一次旅游发展大会。从那以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苗寨一千多户,遇到国庆基本上家家都满房。像我们酒店在镇上属档次中等偏上的,政府单位接待比较多。

@潘采夫:金融危机对我的影响是,老婆买的基金两年来在原价的一半晃荡。

@黄女士:我炒了十几年的股票,07年末开始栽进去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金融危机的,就股票被套牢了5、6万吧,买的浦发银行、中石油赔的一塌糊涂。后来听人家说是因为什么世界经济危机才知道,也搞不懂什么意思。现在还是赔着,不过钱数没当时那么多了。

@陈女士:2007年我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买基金,说收益率比存款高,我就买了8万块钱的,买的什么我都不知道。2008年再去查账,我买的基金亏了80%。我听说过金融危机,但平常日子没怎么觉得有危机,没想到这次居然“危机”到我头上来了。现在我已经把基金账户交给我孙子打理了,是赚是赔我都不知道,眼不见心不烦。

影像仪测量软件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价格

上海仪器测量

轴类测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