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资者

要容忍经济增速减慢

spring 0

要容忍经济增速减慢

要容忍经济增速减慢 更新时间:2011-3-20 10:36:28   祝宝良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措施。

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年均增长7%,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十二五”规划着重强调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城乡区域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经济结构,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怎样看待“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这些目标和任务。

防止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2010年,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从经济发展历史看,许多经济体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达到中等收入后都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十年经济没有大发展。

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往往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收入分配不平等,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一般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中存在刘易斯倒U型曲线现象,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不仅难以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反而引发经济社会矛盾,使经济陷入停滞。

二是城市化进程出现问题,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的过程,如果基础设施、就业、住房、公共服务等不能和城市化同步推进,就会出现贫民窟和城市病等问题,影响经济发展。

三是金融体系面临挑战,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利率市场化、本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体系的改革以促进经济向更高程度发展,在金融体系改革和调整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容易出现资产泡沫,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都是例证。

四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进步受到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中等收入国家很难同他们竞争;另一方面,低收入国家有工资低等后发优势,中等收入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升级处于两面夹击的险境,产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

五是人力资本的问题。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工资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衰落,高技术、高技能劳动力将出现短缺,而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非一蹴而就,人力资本将成为瓶颈制约。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投入,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环境承载能力。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垄断获得大量利润,很少向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分红,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逐步下降,个人、行业、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总量过剩与部分岗位“招工难”并存,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明显短缺。

潜在经济增速会降低

从中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水平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在经济增长理论中,除了资本和劳动数量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外,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等引起的经济增长都称作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劳动,就是粗放式的经济,是“只流汗而没有智慧”的经济;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是集约式经济,是“既流汗又流智慧”的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在197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9%中,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扩张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推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快速积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三分之一,远低于同期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从影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看,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劳动力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非农业部门转移等资源配置效应、对外开放包括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等是主导因素,分别贡献了全要素生产率的47%和30%左右,国内科技进步和教育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用相对有限。

“十二五”期间,从生产要素推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会有所降低,潜在经济增速估计会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10%左右降至9%左右。理由有三点,一是资本积累的速度减慢,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弱、投资意愿低,高投资难以维持。

二是尽管城市化进程仍在进行中,但受到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乏等制约,农民工生活成本高,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会减慢,由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下降。

三是国外技术外溢效应减弱。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经开始上升,矿产、能源、环境成本也在提高,加上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增速会减慢,通过外经和外贸渠道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会减弱。虽然我们可能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现阶段,经济增速减慢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容忍经济增速减慢

从现实情况看,“十二五”期间把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9%的速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中国有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现实条件。中国进入中等收入中国家行列,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时期,汽车、住房、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投资需求。只要妥善处理好“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就可以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其次,“十二五”期间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调整,改革也难以推进。

再次,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增速减慢是客观规律,对此要有容忍度,不宜盲目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只要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下,企业有一定的闲置生产能力,才能迫使企业加强竞争,为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配置腾出空间,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才能得到调整。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物价涨幅会有所提高,但仍会处于温和状态。但“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促进其经济增长,全球通胀预期较高,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会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也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农产品、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步上涨会成为常态,由这些产品价格上行引致的物价上涨也是合理的。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3d测量软件

三维光学测量仪器

轴类测量

影像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