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投资者

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简述

John 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简述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本聪到底是谁?他隐藏身份的目的是什么?“三亿日元劫案”算得上日本史上最完美的犯罪吗?日本有哪些大财团,他们是如何起家的?债券的发展史中本聪到底是谁?他隐藏身份的目的是什么?初识中本聪第一次听说中本聪,那已是2017底的事情了。当时自已刚刚接触币圈,对各种用英文标识的数字币一片茫然,更别说什么区块链、智能合约、pow、pos、这些专业性极强的术语了。

所以,当朋友问我,知不知道举世闻名的“中本聪”时,我还问他:“这葱的味道好吗?”弄得对方哈哈大笑的同时眼里还装着几分不屑。

看着对方的神情,我心里有种无辜的受伤感。

首先,在他问我这个问题之前,我是从未接触过区块链这一领域的,一个从未涉足过某个新领域的人,不知道这个领域的人和事,这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吧?

其次是,在我家乡云南楚雄还就真有一个叫中本村的小村子,而这个小村子我又恰巧曾经听说过。至于这个村子栽不栽葱,又或者它的味道好不好,我也还真是不知道。

面对朋友的不屑,自已当时的心里自然是不好受的。可不好受归不好受,自已不知道而身边的人却知道。这就体现出了自已的无知。无知是种病,得治!

所以,在回家后,我打开了自已的电脑,这才使我对中本聪其人略知一二。

谜一样的中本聪中本聪(DorianS.Nakamoto,1949年7月-),出生于日本,毕业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家,火车模型收藏家,比特币的开发者兼创始者。2009年,他发布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比特币金融系统。2010年,他逐渐淡出并将项目移交给比特币社区的其他成员。(搜狗百科)从这份资料来看,搜狗百科已经把他的出生国籍定于日本,而且还说出了他毕业的大学。这样说来,中本聪这人,应该是可以查到他的具体情况才对。我想,加州大学,一个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也算不小的大学,应该是会留存有自已学校学生资料的吧?

可我顺着搜狗百科的资料往下看,却发现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原来就一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谜。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在“metzdowd.com”网站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

2009年1月3日,他开发出首个实现了比特币算法的客户端程序并进行了首次“采矿”(mining),获得了第一批的50个比特币。

2010年12月5日,在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期间,比特币社区呼吁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款以打破金融封锁。中本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比特币还在摇篮中,经不起冲突和争议。

12月12日,他在比特币论坛中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提及了最新版本软件中的一些小问题,随后不再露面,电子邮件通讯也逐渐终止。

而中本聪的这一“不再露面”,也就让他的身份彻底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被解开的谜团。

人们认为的中本聪人类是一种充满着好奇心理的高等动物。哪里有谜团,哪里就会有那么一群人被吸引而来。中本聪,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的消失,自然会让许多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于是就有了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ShinichiMochizuki)、前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尼克·萨博、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日裔美国人多利安·中本、澳大利亚学者克雷格·史蒂芬·怀特等人被怀疑为是中本聪的真身。

不过,所有这些“中本聪”要么是最终自已否认自已是中本聪;要么是拿不出详实的证据证明自已就是真正的中本聪而被不攻自破;而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日裔美国人多利安·中本,更是引出了真神中本聪他在P2P基金会的账户在尘封五年之后发了第一条消息,称:“IamnotDorianNakamoto(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人类还是一种常常会被贪欲挟持的高等动物。哪里有利益,哪里就会有一些人被引诱而来。中本聪,一个被称为数字黄金之父的响亮而带着光环名号,无疑也会让有的人垂涎欲滴。

时间到了2016年,又一个有争议的“中本聪”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他就是唯一一个一直坚称自己是中本聪的人,澳大利亚学者兼企业家克雷格·莱特(CraigWright)——澳本聪。

澳本聪的出现,自然又在这个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了证明自已就是真正的中本聪,澳本聪也是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他对BBC表示,自己可以提供中本聪的私钥。他也承诺将花掉中本聪的部分比特币。但是后来他食言了。

他甚至通过自已的努力,获得了的原始比特币白皮书和大部分原始比特币代码(0.1版)的美国版权注册。美国版权局发布的注册文件“承认”澳本聪是白皮书和代码的作者。(当然,也是钻了美国注册版权就是填写一个表格,美国版权局不会调查其真实性,而是会直接通过注册的空子)

不过,澳本聪的努力也因他自已提供的资料出现了众多的疑点,甚至是作假,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换来普遍人对他就是中本聪的认可。

中本聪,您在哪里?依然继续还是关心此事的人们心中的一个有待解开的谜题。

强悍三连发,中本现人间?2019年的8月,在这个本人认为还处于币市的熊牛转换期的时候,又一个“中本聪”现身了!他就是这两天的热门人物——巴基斯坦人BilalKhalid。

8月18日在这个自称中本聪自己注册域名的bitcoin.org11周年纪念日8月18日当天,开始了他的强悍三连发——三部曲每日系列节目“MyReveal(我的揭示)”。

在他的“我的揭示”中,他给我们讲述了比特币、中本聪名字的由来,以及他因为电脑损坏丢失了自已98万比特币的过程。在这三部曲中也表明了自已的真实身份,还向我们介绍TabulaRasa,他说,这是他对比特币未来的清晰愿景。

连续看完这三步曲,不得不承认,文章的确是用心写的。不过,大家更关心的则是他是真正的中本聪吗?

在他提前预告他的三部曲的时候,好多熟悉区块链相关知识的人就提出:证明自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使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进行一笔交易,或者留下一段文字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看到多数人的这样的想法,我在心里想:这样的证明就行了吗?我想仅仅这样证明应该还是不行的!仅仅能提供这样的证明,他仍然可能是假的中本聪。

比特币永存人间中本聪早已离去比特币永存人间,中本聪早已离去!这句话看着有点沉重,但我绝非是对比特币之父的不尊。我只是想说,比特币会留存人间,并继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未来,但中本聪将永远不会被人们确定为是具体的某个人了。

许多人说,“使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进行一笔交易,或者留下一段文字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可我认为,这种方法依然无法证明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中本聪自已。

我是有自已的想法的。

其一,中本聪要在他的比特币创世区块上进行交易,或者签名,这些操作都要用到他的私钥的。

而他的私钥会不会存在着被别人盗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比特币已变成了巨额财富后,千方百计想得到他的私钥的人也是会存在的。存在这种人,就有可能中本聪的私钥被盗。而一旦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包括武力)得到了中本聪的私钥,得到私钥的这个人就可以进行这种操作,但他就不是中本聪。

其二,中本聪应当也会有家人,他的比特币财富也可能留给他的家人。这私钥自然也就有可能也一并给了家人保管。

另外,在这次这个中本聪的三部曲中,在描述他比特币丢失一事时,他是这样说的,由于自已的过度自信与偏执,在自已电脑损坏后,他没有把自已储存一切重要东西的硬盘(军用级加密和密码保护的)从笔记本电脑中取出。结果电脑修好后,里面的硬盘换成了新的,导致自已的私钥无法找回,从而让自已丢失了所有的比特币。

这样说来,要让他证明自已是中本聪的最简单的方法好像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又如果他就是真的中本聪,那么,在以后的任何人都是无法用上文所说的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已就是中本聪了。

结语中本聪运用自已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发明了比特币,他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自已卓越的贡献。这一点,任何人是无法对其提出质疑的。而也因此,他也配得上世人对他的敬仰,膜拜。

但,现在的状况已经出现了这种结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利用自已的方法让人们真正相信他就是真正的中本聪。这其中也包括真正的中本聪自已!

因为,中本聪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已经变成了神的化身。神与人是有距离的,这距离也就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模样。

因此,任何人一旦想出来证明自已就是中本聪本人,那他就是在玷污众人心目中神的形象。人们也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怀疑他,直到他自已也承认,“我也不是中本聪”。

所以,比特币会永存人间,中本聪则早已离去!

“三亿日元劫案”算得上日本史上最完美的犯罪吗?导读:花费9亿9千万日元;

动用调查人员17万;

列为嫌疑犯的人数达到11万8000人;

收到来自民间提供线索2万5000件;

张贴寻求线索海报16种208万张。

但是,直到日本7年刑事诉讼时效结束之时,仍没有破案。

日本近代史上最完美犯罪——三亿円事件!(三亿日元大劫案)

(注:60年代3亿日语相当于现在的30多亿,折合人民币大约是4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庞大数字,然而,日本警方直到结案的那一刻,也没有找到任何一张被劫走的钞票!)案件发生于1968年12月10日上午9点20分左右,当时,正在东京府中市路上行驶的日本信托银行运钞车忽然被一名骑摩托的“警察”拦住,并告知车上可能有炸弹。

因此在此前的三天,银行收到过恐吓信,信中扬言已在经理家中以及运钞车上安装了炸弹,因此车上乘坐的四名银行职员信以为真慌忙下车。这时“警察”忽然大叫:“在这儿!”并扔出一团着火的东西。四人慌张躲避,“警察”却趁机钻进运钞车,扬长而去。

10分钟后,四人才意识到车辆被人抢劫,立即报警,但犯人早已不知去向。此后,警方展开了长达7年的调查,在此期间啊,总共花费9亿日元,要知道这可是被劫走现金的三倍。先后出动调查人员17万,其中两名警察在调查过程中殉职。

虽然警方找到大量证物,但发现都是罪犯故意留下的,目的就是为了误导警方。最终警方找到被劫持的运钞车还有空保险箱,以及罪犯放弃运钞车后所驾驶的汽车。根据车上留下的蛛丝马迹,警方判断为团伙作案,作案人员起码在三人以上,其中一名应该为女性。

此后的调查之中,有11万8000人被列入嫌疑人名单中,最终认定的几位嫌疑人也因为证据不足,而无法起诉。更可悲的是一位嫌疑人因为受到歧视,而选择自杀。

在七年的刑事诉讼有效期内,警方熬尽脑汁,出动大量警力,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但一无所获,而且越调查越乱,根本就没了头绪。因此在刑事诉讼有效期过后,立即停止所有调查。将所有案卷封库,不再允许有任何人私自去调查此事。

至此,这件案件成为无法破解的悬案。此后的日本影视剧、文学作品、以及动漫之中,比如《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里的《蜡人馆城杀人事件》以及《名侦探柯南》里灰原哀的姐姐宫野明美犯下的《10亿日元强盗事件》等都是按照这起谜案而改编。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银行内部人员自导自演的一场骗局,就如同当年美国所发生的“650亿美元大骗局”一样,都是有高智商犯罪人士自行策划的,这堪称是完美犯罪,就算警方找到足够证据,也无法起诉的案件。也许可以破坏这起谜案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柯南!

最后附录一组有关本案原始照片:日本有哪些大财团,他们是如何起家的?日本目前有六大财团: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三和、第一劝银等,亦即战后新财团。它们控制着60%以上的日本销售和总资产、55%的总资本以及左右着20%的就业人员。这六大财团与二战前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目前的三菱财团由29家大企业组成,其中我们熟悉的三菱重工、本田、麒麟啤酒、尼康相机、日本邮船等都为其核心企业。

追溯历史的话,三菱财团可以追溯到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经营的运输业务。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岩崎弥太郎在1873年设立三菱商会,开始从事海运和商贸等业务,随后在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推动下,三菱财团与政府合作,收购了政府管辖下的造船业、煤炭、采矿业,不断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

在第四代掌门人岩崎小弥太的管理下,1917—1921年间,三菱更是成立了造船、造纸、商事、矿业、银行、电机等公司,触角伸向了各行各业,30年代后,随着日本军工产品需求的激增,三菱在重工业、军工业等产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战后,旧三菱财阀虽被分割为多家公司,但各家之间仍藕断丝连,1954年,主要企业的管理者为联络感情和交流信息,成立了三菱星期五会等非正式组织,使得就三菱财团得以以三菱集团的形式延续至今。

目前的三井财团由25家大企业组成,核心企业主要有三井住友银行、东芝、丰田、三越百货等。

三井财团的创始可以追溯至1673年,三井八郎兵卫高利在江户和京都开设的吴服庄和钱庄。18世纪20年代后,作为御用商人效力于地方大名和德川幕府,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幕府末期,三井家族调转方向,将京都朝廷作为资助对象,提供了大量的兵粮军饷,新政府成立后,得到政府多方照顾和扶持,1876年,三井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紧接着又创办了三井物产公司,开始了多元化的经营方针。

随后,三井不断扩大产业领域,进入地产、煤矿业、纺织业、机器制造工业、运输业、军需工业等产业部门,由于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三井在一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垄断资本财团,二战结束时,三井财团拥有的直系、旁系公司及子公司的数量竟达273家之多。

??

和三菱集团一样,60年代左右,原三井财阀下属的部分公司通过二木会这一组织得以重新集结,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三井财团。

目前的住友财团由20家大企业构成,核心企业主要有三井住友银行、松下电器、朝日啤酒、三洋电机等。

住友财团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之一,早在16世纪的时候,住友家族因经营四国岛上的铜矿而日益壮大,并成为统治者指定的铜供应商。明治维新后,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住友将目光转向煤矿、机械、金属、化工、电机等重化工领域,在上述领域积累巨额财富和资本后,住友家族又扩展了自身在金融方面产业,最终发展成为以重工业和金融业为中心的近代财团。

??

50年代初,住友财团以住友银行为中心,通过旧有住友财阀系统的负责人组成的白水会复活了起来,成为战后六大财团之一。

富士财团亦称为芙蓉财团,由29家大企业组成,拥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立、佳能、日本精工等核心企业。

富士财团是由战前的安田财阀发展而来的。安田家族原本是明治时代的特权商人,以经营钱币兑换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在东京开办安田屋钱庄,积累了巨额财富。1879年,在钱庄的基础上创办私营的安田银行,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汽车、电机、建筑、铁路、纺织等其他领域部门扩展,最终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中心的安田财团。

1960年底,安田集团以富士银行为首,结合战前安田财团的所属企业,组建“芙蓉开发”组织,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会”集团,形成新的富士财团。

六大财团中的三和及第一劝银集团相较前面四大财团而言,历史渊源和成立时间都相对较晚。三和财团成立于1967年,以三和银行为核心,主要贸易对象是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方面。第一劝银集团是六大财团中成立时间较晚但成员最多的一个财团,成立于1978年,由48家企业组成,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

参考文献:

1.起底日本6大财团:它们控制日本60%的总资产!http://money.163.com/16/0613/09/BPE9PO9Q00253B0H.html

债券的发展史我国市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经过65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期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由柜台交易为主发展到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债券的发行主体由国家、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为主扩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的交易主体由以银行为主覆盖到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债券的品种由以国债为主丰富到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等;债券规模也由几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多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前市场时期(1949-1981)

1950-1958年,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0年,为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发行了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避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规定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3千克、面粉0.75千克、白细布1.33米和煤炭8千克的批发价,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此项平均市价,每10日公布一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年息5厘,分5年偿还。公债第一期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到1956年11月底,一期本息全部偿清。

之后,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国从1954年-1958年,连续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公债的计划发行额,除1958年为6.3亿元外,其余四次均为6亿元,都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利息率均为年息四厘。该项公债主要以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私方人员、机关团体职工等为发行对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经理公债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公债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向国家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抵押。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起了良好的作用。

1958年,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1959-1980年,为“空白期”,没有国债发行。

第一时期: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1991)

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

1981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国债恢复发行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但恢复发行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无市的历史过程。

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而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算起。1988年前后,为应对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除国库券外,还发行了5个品种的国债

1988年,我国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为了解决先后发行的大规模国债能够得到流通变现,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中国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1991年初,我国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在1988-1991年期间,出现了著名的“杨百万”,其通过套利交易国库券赚取了大量金钱。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以国债和企业债(包括金融债)为主,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解决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而并不是站在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视角出发的。从发行主体看来,主要以财政部为单一主体,即使是发行企业债也需要央行核准,银行单笔,实质上仍是公债性质。从发行方式上来看,并不是市场发行,而是摊牌分配为主。从债券市场的统一性来看,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而是债券经营机构各自为战的松散结构。因此,这一阶段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婴儿时期,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是战略性的,而更多体现的是战术上的需要和发展的偶然性。

第二时期: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1-1997)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1年随着交易所的成立,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场内市场尚不成熟。此时,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直到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成功,国债发行利率才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

1991-1994年国家通胀严重,债券普遍折价。期间,管理层的政策思路主要是通过增加保值补贴率变相提高债券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通过发展衍生品市场带动基础产品市场,从而提高市场整体流动性。

1992年12月28日,上交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合约。2.5%的保证金制度可把交易量扩大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但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

1993年7月10日,情况才发生转变,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称在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随之交易所的现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都大幅增加。

1994年财政部发行国债102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倍,从而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http://www.southmoney.com/futures/>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当时,财政部和市场管理部门将实物券流通中所发生的问题,归因于场外市场的存在,并认为记账式债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拥有的特性。随即,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5年财政部仅试点发行了11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

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这一年,证券交易所发行了六期共1116.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行量的52.5%。同时,二级市场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成交总量的95%以上。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式。债券价格的波动性相对股票小很多,但当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流动性容易受到交易所竞价方式的制约,自动撮合无法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随时可以配对,成交价格容易在大宗交易的影响下大幅波动。同时由于市场机构对债券的认识不充分,将债券当作股票来投机炒作,从而大幅偏离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从交易方式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办了国债现券交易、国债期货和回购交易,以及企业债现货交易。这极大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监管结构上,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债协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两家自律监管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债登记托管机构和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

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正规化,交易品种逐渐丰富,交易方式也不断创新,但发行与交易目的却不匹配。发行目的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交易主体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或逐利目的。

第三时期: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1997至今)

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

为了解决交易所市场发展产生的问题,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作为成员,但这毕竟是一个开端,它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债券场外市场在中国已经起步了。

从银行间资金融通起步,银行间债券市场突出解决了银行间的资金融通问题。

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同年,债券发行方面,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4636亿元,其中包括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种国债、对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423亿元专项国债、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谈判发行的513亿元国债。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开始市场化发债,两家银行市场化发债410亿元。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发债的结果使1998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达到了10103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两倍。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国债发行的最主要场所,但发展势头可观。

1999年开始,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发行的首要场所。

同时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员,推动商业银行将资金融通的方式转移到债券回购上来。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年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而且在2000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到了2001年8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商业银行获准为双边报价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正式确立。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大,直至2000年8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日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制度的创新,使大宗债券交易变成了现实,提高了银行持有债券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力地降低了发债成本、扩大了债券市场容量,支持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使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商业银行资产中,债券的比重已从1997年底的5%,提高到了2001年底的17%,商业银行资产单一、贷款比重过大的情况已有了明显改观。

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而平稳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逐渐成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国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场外债券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仅为交易所,这就方便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场外债券市场。但是,我国的场外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一开始就将主体限定在了银行,反而使得场外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少于交易所债券市场,不能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债券投资者,大大限制了功能的发挥。

2002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

2002年,我国债券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在交易主体方面,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先后扩充了非金融机构法人和个人(通过间接方式);在市场统一性方面,首次实现跨市场同时发行国债,使得债券品种开始能够在多个市场发行流通。并允许商业银行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从而联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债券市场。允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从而联通了这两个债券市场。至此,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2002年以后,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债券品种的不断丰富,尤其是企业债品种的不断完备。2002年,在吸取1996年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央行适时推出了央行票据,并使之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工具之一。2004年,由兴业银行首发30亿元的金融次级债,开辟了银行次级债的投资品种,并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增加了渠道。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试水,并且在发审上实行注册制,这为企业债的市场化发行奠定了基础。2006年2月,资产支持证券获准发行,结构性债券诞生。2007年9月,15500亿特别国债获批通过,并决定其中2000亿元国债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公众发行,这一举措不单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重组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增加了公开市场业务所能利用的合规工具。同年10月,第一支公司债面世交易所市场。2008年4月.中期票据问世,其吸取了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实行注册制,在期限上丰富了企业债券品种,期限一般是1-10年。2009年4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公债的空白。2009年11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成功,集合票据仍采用注册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这一集合债务工具进一步完整了企业债品种。

这期间,债券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我国债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推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大大提升,功能不断深化。我国债券市场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平台。公司信用债券的推出,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债券市场还成为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平台,在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分层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架构。实行场外询价、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实行场内撮合、零售交易的交易所市场是补充,主要满足中小投资者和个人需求。银行间市场建立了规范的电子交易平台,以及相应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制度。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间互联互通初见成效,跨市场发行、交易、转托管均已实现,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这一时期,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得到丰富,规模得到有效增加,债券市场体系也基本完整的得到确立。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20.4万亿,跃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此后5年,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15年,债券托管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5年10月,债券余额已超4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2014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2月13日,央行首次发布了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一方面放开理财产品开户,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户流程。

3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从事柜台记账式国债业务的商业银行,其柜台债券业务品种可以在记账式国债基础上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机构债券。承办银行可以通过其营业网点、电子银行等渠道向投资者分销债券,与投资者进行债券买卖,并办理债券托管与结算。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以上三类债券。

为规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行为,发改委4月24日发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业务指引(暂行)》。要求将原来主承销商自行簿记建档改为主承销商在中央结算公司簿记建档。对整个企业债的发行过程进行了规范,压缩并且杜绝了企业债发行过程中的寻租空间,并明确参与人不得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破坏市场秩序。

5月22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十省市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年度发行额管理,全年发行债券总量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并且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此次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正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办法之一。2014年十个试点省市共完成1066.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

6月1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强化对尝试做市商业务进行规范。尝试做市制度是指尝试做市机构通过交易中心交易系统连续报出做市债券买卖双边报价,以及根据其他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报价请求合理报价,并按其报价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达成交易的行为。此规程旨在明确规范尝试做市机构的做市行为,表明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对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1月2日起,财政部发布由中央结算公司编制提供的能够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基准性作用。

11月11日,以中债-中国高等级债券指数为标的的ETF产品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该ETF产品的成功推出为美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投资中国大陆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新渠道。另外,2014年2月以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为标的的全球第一只RQFIIETF基金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国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新途径,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据统计,2014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托管账户的境外机构达176家,较上年末增加65家,持有债券共计0.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19%。

11月28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可向央行上海总部办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此举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

总体来看,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步伐明显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建设、投资者结构完善及债券品种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明显进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简述、日本信托的发展经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女性时尚

数码科技

股票打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