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一年一对多瓶颈凸显业绩就有利益输送嫌疑.
开闸一年一对多瓶颈凸显业绩就有利益输送嫌疑
开闸一年一对多瓶颈凸显业绩就有利益输送嫌疑 更新时间:2010-8-25 0:19:45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71只“一对多”产品,而且从发行数量来看,前十大基金公司占比接近50%。 如果“一对多”没有做出良好的业绩,将是基金经理的失职;反之,如果做出了良好的业绩,那么“一对多”就有利益被输送的嫌疑
■本报记者 王继高
基金“一对多”业务到今年8月18日开闸已有一年,首批36只“一对多”产品运行也已满一年。
但不尽人意的市场表现却使得“一对多”业务“门前冷落”,重要的是因信息不透明已经影响到其发展前景。
业绩成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71只“一对多”产品,而且从发行数量来看,前十大基金公司占比接近50%。
“‘一对多’产品中有83%充分利用了0%到100%的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只有少部分产品会对投资资产类型的比例加以限制,灵活配置的产品占据了主流。”安信证券对171只一对多产品的统计显示。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看“一对多”的业绩有两个角度,第一个是绝对的净值增长率,第二个是扣除业绩报酬后投资者能得到的收益,而且投资者收益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对多’的前途。
但目前“一对多”产品只是按照监管要求每月向投资人公布一次净值,并不对公众公布业绩情况,这样即使是购买了该产品的投资者也只知道净值表现,而无法和同类其它产品比较。
某财经网站基金论坛一篇名为《沙场点兵——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数据跟踪》的帖子披露了部分产品的业绩。上述贴子显示,截至8月13日,统计范围内的48只“一对多”产品有两只今年以来的增长率超过10%,分别为12.11%和10.56%,共有23只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正,约占一半左右,上述统计范围内收益最差的为-12.85%。
早在去年8月“一对多”刚推出时,王群航就预计这类产品的业绩没有公募的好。“虽然产品契约给予管理人进行灵活资产配置的权利,但公募基金的管理人没有能力做到这个。去年到现在都是仓位决定胜负,‘一对多’业绩不理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大类资产配置做得不好。”王群航称。
“‘一对多’是很个性的产品,能否做好要看有没有适合的的管理人,原有的公募团队缺乏相关经验。”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有理由怀疑一切”
“因为‘一对多’信息不透明,我们有理由怀疑一切。”王群航称,如果“一对多”不进行信息披露,好坏都由基金公司说了算,行业的公信力会受损,一对多”壮大起来也很难。
按照监管层对基金公司公平交易制度的指导意见,基金公司管理的投资风格相似的不同投资组合之间的业绩表现差异超过5%时,就要在监察稽核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做专项分析。
王群航称,就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可能把自己逼到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对多”没有做出良好的业绩,将是它们的失职;反之,如果做出了良好的业绩,而且比公募基金优异很多,超过了5%的红线,那么“一对多”就有利益被输送的嫌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曾令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信息不透明,也就没办法比较业绩,这样就不知道哪个好。‘一对多’和私募比较像,本意是为了避免风险,但信息不透明将是其发展的瓶颈。”
“‘一对多’对行业发展是有力的补充,定位需要差别化,但前景没有此前大家想的那么好。基金公司需要专门为这类产品配备管理团队,而且“一对多”也受规模限制,对规模很敏感,规模做不了太大。”江赛春称,“这类产品究竟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多少额外收入还不得而知,成本和收入比未必会比公募基金好。”
王群航称自己依旧不看好“一对多”产品。第一,这类产品能够给基金公司带来多大的收益首先取决于产品规模,但这类产品规模都不大,虽然有业绩报酬可以提取,但即使业绩翻番,又能够提取到多少收入?第二是由于其信息披露不充分,公信力会受影响,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很好地被保护;第三是这类产品的股票投资比例上顶天、下踩地,如果频繁地进出市场,加大市场的波动,市场会不会接受这类产品也是一个问题;第四是如果管理层看到这类产品没有给市场带来正面作用,反而有较大的负面作用,这类产品的前景可能就堪忧。